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状况如何。通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证据链,能够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情况形成相对客观和完整的判断。制造业转型升级,必然会涉及到投入,生产和产品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构成了观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证据链。
投入环节:研发投入和专利
中国研发投入在GDP中的占比已经超过许多发达国家水平,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研究发现,中国的研发支出占GDP比重在1991年时仅为0.7%,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到了2010年中的研发投入强度已经高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中位数,2012年则一举超过OECD国家的研发强度均值1.9%。2017年中国的研发投入强度已经达到2.11%,高于许多发达国家水平。除了全社会的总体研发情况,单独看制造业内部的研发投入也是增长十分迅猛。制造业细分的31个子行业在2006至2016年间制造业行业R&D人员投入和经费增速分别达到年均16.0%和26.4%,远远高出了这个期间的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和GDP增速。
专利数量和质量快速提升。研发投入是创新的必要条件,而专利则可视为创新活动的成果检验。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专利申请数从1995年的8万件增长至2017年的350多万件,年均增速接近19%。从专利构成来看,专利可分为三大类: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其中发明专利被视为技术含金量最高的一类专利,其在所有授权专利中的占比已经从1995年时的8%增长至2017年的19%,表明中国的专利申请增长不仅有“量”还有“质”。从专利来源来看,2004年我国授权给国外的专利占全部授权专利比例超过20%,而在2017年末已经降至6%左右,表明来自国内的自主创新力量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生产环节:中间品使用、集中度和高新企业数量
中间投入品在产出中的占比增加是分工更趋专业化和效率提升的重要标志。
专业化分工进一步提升。根据投入产出表可以算出制造业分行业的中间投入品在该行业产出中的占比。结果显示,各细分行业的中间品投入在产出中的占比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即便在工业化增加值份额持续下降过程中,工业部门中间品投入占比不断提高的势头也未曾改变,表明工业部门的专业程度还在不断加深。加总的制造业中间投入品在总产出的占比从2004年的0.735上升到2014年的0.783。
低效企业淘汰出局,行业集中度上升。市场竞争意味着“适者生存,优胜劣汰”。企业进入、退出和行业集中度上升的同时行业资源配置效率也得以优化。中国工业部门行业格局面临“大洗牌”。相较于2010年,2016年一级行业中极高寡占型行业数由6个提高到9个,低集中寡占型行业数由10个上升至15个。相反,竞争型行业数量由 12个锐减到 5 个,低集中度行业数量锐减。采掘、纺织、通用设备制造等行业出现了大批企业退出的现象。
高新企业数量有更快增长。高新技术企业是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2012年以后,尽管中国经济增速放慢,尽管工业增加值大幅放慢,但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速进一步提高。1997-2007年期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速14.7%,2012至2017年则达到了22.3%。信息传播、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和地质勘探业位列增长最快的行业当中。
产品环节:出口产品复杂度、出口增加值率